关于新宝GG

你的位置:新宝GG > 关于新宝GG >

中国佛教艺术

发布日期:2024-07-22 04:23    点击次数:194
原创2023-09-07 10:18·王多多子

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简称石窟。

中国石窟开凿史,自公元3世纪开始到公元16世纪结束。公元3世纪,佛教初至新疆,孕育了带有浓郁印度风及健陀罗风格的“龟兹模式”;公元3世纪~5世纪,佛教自新疆向东传播遍布河西走廊,形成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开山鼻祖“凉州模式”;公元5世纪~9世纪,佛教传入中原,在此大放异彩,西方佛陀与中国审美开始融合,形成早期中国化石窟的代表“平城模式”;北魏迁都洛阳,自此彻底实现了石窟造像的全面中国化及巅峰时刻,并反向由西向东在中国大地上处处绽放,大放异彩。

前半程的中国石窟史,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四大皇家石窟为代表,像卷国家级史诗,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后半程的中国石窟史则由巴蜀石窟承继并大放异彩,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庆大足石刻为代表,虽非举国之力开凿,但当地官绅及底层人民却将神圣、高高在上的佛陀请入人间,将佛国世界融入田园生活,全面实现了佛教造像的世俗化。

目前中国佛教石窟寺绝大多数集中分布于中原北方地区,其他散落在新疆、西藏及南方地区。

图片

源自宿白先生所著《中国石窟寺研究》

一、为何开凿石窟?

一系末法时期来临,通过开凿石窟保存佛像佛经以求护法;

二系便于僧侣生活起居及禅修,典型代表石窟形制中的禅窟;

三系社会动乱时期人民群众做功德寻求解脱。

二、何处开凿石窟?

但凡石窟开凿,均依山或临河,又或碧水断崖两者兼具。碧水断崖,环境清幽,既能通过依山的天然石壁为开凿石窟提供空间,环境清幽又极度适合僧侣禅修、参悟佛法。

图片

1、敦煌莫高窟,碧水+断崖双模式

开凿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位于大泉河西岸。

2、云冈石窟,断崖单模式

开凿于山西大同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

3、龙门石窟,碧水+断崖双模式

开凿于洛阳市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香山的峭壁之上。

4、麦积山石窟,断崖单模式

开凿于甘肃天水市东南45公里秦岭山脉西段北麓。

三、如何读懂石窟的建筑形制? 1、中心塔柱窟

又称“塔庙窟”,起源于佛教发源地印度的“支提窟”,是在一个纵向矩形空间中轴线偏后部分建造一方形塔柱,柱体代表佛塔佛法,绕柱有通道,柱四面开龛不等,塑佛及菩萨数身,以供供僧侣及信众瞻仰绕塔礼拜。中心塔柱窟的发展,在北魏至西魏为鼎盛阶段,此后随着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及大乘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在北周至隋开始衰落,初、盛唐时更加衰落,数量更少,晚唐趋于消失。

图片

克孜尔石窟-第8窟-中心塔柱窟

2、佛殿窟

多作方形或长方形,又称“方形窟”,从功能上类似佛教寺院的佛殿,从式样上又为穹窿顶、覆斗顶、套斗顶等等。属于石窟形制中流行最早且流行时间较长的洞窟形制之一。

图片

敦煌莫高窟45窟

3、僧房窟

僧房窟顾名思义是供僧人生活起居、坐禅所用的洞窟,一般呈方形或者长方形,洞窟内多有灶、炕等以供生活所用。

图片

克孜尔石窟15窟-僧房窟

4、大像窟

大像窟又称大佛窟,因在洞窟内开凿巨大的佛像而得名,属于早期石窟开凿的典型洞窟形制之一。

图片

敦煌莫高窟130窟-弥勒佛造像

5、佛坛窟

由佛殿窟发展而来,在洞窟中心设置佛坛,佛像置于佛坛之上,从空格和规制上接近于佛教寺院。

图片

敦煌莫高窟55窟-甬道和主室

6、禅窟

供僧侣进行禅修的洞窟,从功能上类似佛教寺院的禅房,现存佛教遗迹中的禅窟,有单体禅窟、组合禅窟,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石窟群中。

图片

敦煌莫高窟285窟

7、涅槃窟

涅槃是梵语,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是佛教修行中的最高境界位。所谓涅槃窟,是将涅槃作为洞窟的主体,前面没有遮挡而使狮子卧佛像赫然横陈在观者面前,以此表现“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所以,涅槃窟平面一般都作横长方形。

图片

敦煌莫高窟158窟

四、国内主要石窟的开凿时期 1、以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的古龟兹石窟群

龟兹石窟是古龟兹地区(今库车、拜城一带)大小二十七处佛教石窟遗存的总称。其中以克孜尔石窟最负盛名,作为龟兹石窟的代表,因至今未发现同石窟修建有关的文献记载或铭记,故准确的年代无法得知,但克孜尔石窟作为佛教文化东渐的第一站,约开凿于3世纪,鼎盛于4~5世纪,最晚开凿洞窟约为8世纪。

克孜尔石窟 库木吐喇石窟 森木赛姆石窟 克孜尔尕哈石窟

图片

古龟兹石窟群

图片

库木吐喇石窟新2窟穹窿顶 菩萨

图片

克孜尔石窟壁画

特点:从窟形上,多中心塔柱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及禅窟群;从造像上有释迦牟尼佛、交脚弥勒;从壁画绘制上,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6世纪出现千佛,8世纪出现阿弥陀及阿弥陀净土变等。

2、以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为代表的凉州石窟群

宿白先生在《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中将新疆以东、河西走廊上现存的早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手法命名为“凉州模式”。" 凉州模式 " 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天梯山残存的遗迹、酒泉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北凉石塔和炳灵寺第一期龛像为代表;晚期则以肃南金塔寺、文殊山千佛洞和炳灵寺第二期龛像为代表。其中被誉为“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工匠于公元412年至439年开凿开凿,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继建造,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武威天梯山石窟 肃南金塔寺石窟 酒泉文殊山石窟 刘家峡炳灵寺石窟

图片

天梯山石窟

特点:从窟形上,有设置大像的佛殿窟,多方形及长方形塔庙窟;从造像上主要佛像有释迦牟尼及交脚弥勒,及思惟菩萨、十方佛等,造像风格面相浑圆、深目高鼻;从壁画绘制上,主画千佛,飞天体形较大、笨重粗犷。

3、以大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群

随着鲜卑政权拓跋氏迁都平城,在平城地区聚集了大量战俘、财物、能工巧匠,并于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开始开凿古称大金西京武州山石窟的云冈石窟。《魏书·释老志》记载:和平初,(道人统)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就是开启了云冈石窟盛大开凿史,且闻名后世的昙曜五窟。云冈石窟的开凿历经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辽、金、元等朝代。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经过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元等朝代。作为云冈石窟民族大融合的后续见证,龙门石窟全面实现了佛教中国化,自此之后反向由西向东继续传播。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巩县石窟 邯郸响堂山石窟 太原天龙山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

图片

云冈石窟

特点:5~6世纪,从窟形上,佛殿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较多;从造像题材上三世佛、释迦牟尼佛、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并坐、千佛、思惟菩萨等;从壁画绘制上,绘制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维摩诘文殊对坐等题材。7~8世纪,从窟形上,佛殿窟、大像窟、佛坛窟盛行;从造像题材上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药师佛、地藏菩萨等。9世纪以后,石窟开凿逐渐衰败。

4、以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甘肃黄河以东石窟群

炳灵寺石窟系距离凉州较近的石窟遗迹,第169窟第6龛发现的西秦建弘元年(420)题记,能够验证其最早的开窟造像年代,其开凿历经西秦、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朝代。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其开凿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

永靖炳灵寺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固原须弥山石窟 庆阳北石窟寺 庆阳南石窟寺

图片

麦积山石窟-133窟-佛与罗睺罗-北宋

特点:同为中原北方地区的大型石窟群,以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甘肃黄河以东石窟群多塑像,其中麦积山石窟更是被称为“东方雕塑馆”,其洞窟形制、造像题材、壁画绘制受到凉州模式,及以大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群的影响。

5、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甘肃黄河以西石窟群

甘肃黄河以西分布了大量石窟,因地理位置、气候因素等影响,大多数保存较为完整,其中敦煌莫高窟因存有大量壁画闻名于世。

唐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当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晚唐人墨书的《莫高窟记》记载:”秦建元中,有沙门乐僔杖锡西游至此,巡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僔师龛又造一龛。伽蓝之建,肇于二僧。晋司空索靖,题壁号仙岩寺,自兹以后镌造不绝,可有五百余龛。……“。

由此可见,敦煌莫高窟始凿于公元366年,其开凿历经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共十一个时代。

敦煌莫高窟 安西榆林窟 东千佛洞 玉门昌马石窟

图片

敦煌莫高窟220窟-北壁乐舞图

特点:同为中原北方地区的大型石窟群,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甘肃黄河以西石窟群多塑像、多壁画,壁画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洞窟形制、造像题材、壁画绘制同样受到凉州模式,及以大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群的影响。

6、以重庆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巴蜀石窟群

巴蜀石窟与北方石窟一脉相承,在北方石窟逐渐呈现没落之时,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巴蜀石窟延续了中国石窟建造史,成为中国石窟史最后的辉煌。重庆大足石刻开凿于初唐(公元七世纪中叶),历经晚唐、五代、宋、明清等朝代,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共处独树一帜的世俗化石刻艺术。

重庆大足石刻 安岳石刻 广元千佛崖石窟 广元皇泽寺石窟 巴中水宁寺石窟

图片

图片

重庆大足石刻

特点:非皇家石窟,儒释道三教共处于摩崖之上,带有独特的世俗化、生活化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新宝GG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